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水源校區的公共考古學實踐
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chaeology on campus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江芝華 
課號
Anth5143 
課程識別碼
125 U336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第5,6,8,9,10,11 週
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密集課程。首次上課務必出席確認:10/17、24;11/7、14、21、28,共30小時。地點水源人105與林開世合授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Anth5143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公共考古學是當代考古學發展中最活耀的一個分支,從早期討論何謂公共考古學,論述考古學的公共性,到近來從考古學何時不公共的角度批判公共考古學存在的荒謬性,在這些討論中,考古學者一方面越來越認知到考古知識對於社會的影響,因此強調在此建構過程中不斷自我省思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考古學家更積極將大眾帶入考古詮釋的過程中,並透過不同的媒介將透過考古學建構知識的過程及結果傳遞給大眾。
本微課程則將以水源校區作為一個公共考古學實踐的場域,由於本學期的考古田野實習課程將以水源校區為田野地,而水源校區經過過去的研究顯示,從金屬器時期便已開始有人群的居住,而後荷蘭時期、清領時期、日治時期、國民政府時期至今,此一區域一直都有不同的人群活動,因此在寒假進行實際的發掘工作之前,將先透過此一微課程對此區域有更深入的認識,尤其是晚近這幾年水源校區的歷史,有許多不同的資料類型都可以協助我們認識人群活動的歷史,更重要的是,透過這微課程,將在課程進行及寒假田野課程期間,透過不同的展演方式將對於過去的追尋呈現在校園內,讓對於水源校區不同的瞭解可以有所對話。
 

課程目標
此微課程將透過一系列的講座及實習,邀請不同的專家學者,針對不同面向的資料及媒介進行講解,帶領同學學習尋找線索、建構歷史詮釋,並運用不同的方式展演出其詮釋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每週以演講及實習所組成,故每週必須準時出席,並完成實習的要求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BERNBECK, R. 2018. An Emerging Archaeology of the Nazi Era.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, 2018, 361-376.
黃同弘:不可見的台灣: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(暖暖書屋)、反轉戰爭之眼: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(暖暖書屋)
郭松棻: 月印(讓過去成為此刻~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(第一卷))
李渝: 夜琴 (讓過去成為此刻~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(第一卷))
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 
50% 
 
2. 
每週課程練習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5週
10/17  (10/17 6小時):課程介紹、地圖背後的權力故事 黃同弘 
第6週
10/24  (10/24 7小時) : 水源校區的物~國防醫學院階段(國防醫學院圖書館參訪及討論): 國防醫學院顏芳姿老師
 
第8週
11/07  (11/07 5小時) : 從政治檔案看水源校區: 中山大學林傳凱老師 
第9週
11/14  (11/14 5小時) : 聲音與故事 黃思農 
第11週
11/28  (11/28 7小時) : 敘事與故事 胡淑雯、霜降作品發表